1.立春(公历2月4日前后)
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,是春季的开始,从这天起,大地生机萌动,万物开始复苏,草木开始萌芽。北方有些地方还是白雪满地的世界,而南方的春天一边是收成,一边是播种,大地万物生生不息,源源不断。“鞭春牛”、和“吃萝卜”“咬春”等仪式,祈求新一年里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画中一头牛正在协助主人犁田,家人,到田里收成,白菜、萝卜等,准备回家做饭。
2、雨水(公历2月19日前后)
雨水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节气,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量逐渐增加,是名副其实的雨水节气。古时候家宅太湖石是身份的像征。在大宅院子旁边的小姐楼,画中的主人公自小学习琴、棋、书、画,是日雨水楼外春雨绵绵,楼阁上的小姐在阁楼上倚窗听雨,赏雨,静静地欣赏“雨打芭蕉”的美景。
3、惊蛰(公历3月5日前后)
惊蛰至,春雷响,百虫生。意思即从这一天起,春雷阵阵,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,破土而出。画里面的场景是发生在一个大户人家的院子里,从院子里的门洞、太湖石、翠竹和君子兰可以看出,这个院子的主人也是有高雅的园林审美标准。在院子里面,蟋蟀声音非常响亮,旁边有位随从在喂养着一盘蟋蟀,一班公子在斗蟋蟀。
4、春分(公历3月20日前后)
春分时节扬柳轻飘,山青水秀,桃花盛开,春分一过,夜晚的时间便逐渐缩短,而白昼则一天比一天长了。扬柳轻飘,山青水秀,还有一棵桃树开花了,孩子们的欢笑声,让整幅画都充满生机。几个小牧童,约好一起来放牛,在放牛的时候,一起玩立蛋和,斗草习俗小游戏,一派春意央然,风调雨顺的好景象。(古代民间都在黄历和通圣以中牧牛图来预示来年的气象)。
5、清明(公历4月5日前后)
清明时节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都在门头上插柳、妇女头簪花,外出郊游踏青。清明节充满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浓郁气息。年轻人,到郊外踏青、簪花咏柳,旁边的竹庐别院里面有个书桌,四房四宝齐全,台面上有新作的清明咏枊诗词,竹庐前后面也种满了竹子,这也表达了文化人“宁可吃无肉不可居无竹”的文人高洁品格。
6、谷雨(公历4月20日前后)
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谷雨即雨生百谷之意思。三月中。自雨水后,土膏脉动,从此时播种,此时大江南北,自上而下,禾苗初插,作物新种,最需要雨水滋润,故有“雨水生百谷,春水贵如油”的说法。画面中一片欢声笑语,花草林茂。
7、立夏(公历5月5日前后)
立夏阳气渐长,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茁壮成长。一位母亲叫农夫拿来大秤,把小宝宝放秤里称一称,期望小孩健康活泼,茁壮成长、事事称心如意;这也是“立夏称人”传统风俗。
8、小满(公历5月21日前后)
从小满开始,大麦、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,籽粒饱满,但尚未成熟,所以叫小满。古有“大落大满,小落小满”之谚语。“落”是下雨的意思,雨水愈充沛,将来愈是大丰收。小满是桑蚕季节,一群妇女在提取蚕丝。古代新春二月时由皇后带领命妇祭祀先蚕,以示劝勉蚕桑之事。四月小满之时行治茧礼,即选蚕妇缫丝并织成绸缎,而这祭蚕治茧仪式也流传到民间。
9、芒种:(公历6月5日前后)
芒种是指一些有芒的作物(主要指麦类)开始成熟收割,亦为夏播种时节,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,如晚谷、黍、稷等。此时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,农事钟作以这一时节为界,过了这一节气,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。当梅子成熟的季节,三国时有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的典故。这风俗也一直在民间流传。画面中看到的是与朋友下棋畅饮新煮洒。图中俾女和家丁正在,有条不紊地制作温酒。
10、夏至:(公历6月21日前后)
夏至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,意思是太阳运动到最北的一日。过了夏至,太阳逐渐向南移动,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,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。荔熟蝉鸣的时候到了,一家老少来到果园摘荔枝,享受着天沦之乐。夏至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、等什物。《酉阳杂俎•礼异》:“夏至日,进扇及粉脂囊;在南方夏至之日则喜欢互送夏日收成的果品。
11、小暑:(公历7月7日前后)
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的一个节气,并会出现大暴雨、雷击和冰雹,“大暑小暑,有米懒煮”就是说此时的节气。更有“小暑南风、大暑旱”的经验总结。在工业和传播技术不发达的古代,书籍是非难得的物件,都会作为家中的传世之珍宝。古有俗语“留万贯家财,不如传百卷经书”之说,因此家中有藏书也成为了当时有文化、有知识的家庭的象征,而晒经书、晒书也是成了民间的一大传统习俗。
12、大暑:(公历7月23日前后)
大暑是个酷热难耐的季节,防暑降温的事宜不容忽视。大暑期间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。在荷花盛开大暑时节,带着画具到荷花池写生。而很多文人雅仕就会在大暑期间,相邀举行赏荷大会。在会上赏荷、咏荷、画荷、行酒令。
13、立秋(公历8月7日前后)
尽管天气还处于炎热之中,但素有“秋老虎”之称的高温天气却也不同于使人烦闷的暑热。这是说立秋后,人们会渐渐感觉到凉爽,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秋蝉也开始鸣叫。秋天的落叶是最让人深思的,姑娘们一同到树下秋游,赏红叶,用鲜花染指甲。
14、处暑:(公历8月23日前后)
处暑时节中原地区都有放河灯的习俗,一为祭祀故人,二为家人许愿祈求平安。故有”河灯亮,河灯明,牛郎织女喜盈盈”、”河灯一放三千里,妾身岁月甜如蜜”、”放河灯,今日放了明日扔”等民谣和竹枝词,可证习俗的久远。玉姑娘与她的闺蜜们一同来到河边,将自己的心愿写在花灯上,让花灯随河水河飘流。
15、白露:(公历7月7日前后)
露水凝结得较多、较重呈献白露,故而得名。这个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,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,可见白露实际是天气转凉的象征。白露是秋收作物入仓禀的时候,农民终于可以休闲下来,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,农民们都会立社祭祀进行春秋二祭,祈求和酬报土地和社稷之神。画中乡亲父老带上新收成的五谷果品和牛、羊生口祭祀土地、社神。
16、秋分:(公历9月23日前后)
秋分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,中秋节由“秋夕祭月”演变而来,2018年起,将每年秋分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。图中在秋分这个丰收的节日,村民们为了庆祝丰收,请来了一个杂耍戏班,这个戏班,载歌载舞,还有小孩童的杂技表演。庆祝一年的大丰收。
17、寒露:(公历10月8日前后)
寒是露之气,先白而后寒,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。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。北方已呈现深秋的景象,白云红叶,偶见早霜。南方也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由于此时阴天少,所以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的节气,素有秋高气爽之说。画面中的人物眺高望远,感受河山的壮丽,立远大志向。
18、霜降:(公历10月23日前后)
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,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,最低气温有些地区能达到0℃左右。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,色白且结构疏松,霜遍布在草水土石上,俗称打霜,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。画中人物正在品尝美味佳肴。
19、立冬:(公历11月7日前后)
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,劳动了一年的人们,利用立冬这节令进行休整,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。有句谚语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就是最好的比喻,立冬之日酿黄酒,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;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,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生生不息的生活习惯。在立冬这天酿造黄酒就叫“冬酿”。
20、小雪:(公历11月22日前后)
民间有:“冬腊风腌,蓄以御寒”的习俗。小雪时节气温急剧下降,天气变得干燥,是加工腌菜的好时候。小雪腌菜是一项习俗,这天,人们会腌制咸菜、尝糍粑,晒菜干,鱼干等。
21、大雪:(公历12月7日前后)
老南京有句俗语,叫做“小雪腌菜,大雪腌肉”。大雪节气一到,人们都忙着腌制“咸货”。家家户户都会将肉用酱料腌制后,在户外晒干或者灶上烘干,有农家的,作香肠、腊肠。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,尤其是南方城市,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。晒好的腊肉放一年都可以吃。
22、冬至:(公历12月22日前后)
冬至过后,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和“数九寒天”了,因为冬至是太阳的起点,所以素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,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围着一起吃饺子、汤圆。外出的游子都在这天回家吃团圆饭,其乐融融、团团圆圆。
23、小寒:(公历1月5日前后)
正逢腊八节,画面是几位妇女在煮腊八粥,从一旁的小女孩在加火,就能猜想到,她们煮的腊八粥是多么地香,让这小孩都馋了过来帮忙。南方喜欢在小寒做糯米饭,还在糯米饭上加上各式腊味、虾米,花生等食材,味道咸香软糯。
24、大寒:(公历1月20日前后)
大寒是一年最后一个节令,临近岁未家家户户都在贴春联,迎新春,小童孩子在玩的鞭炮,打驼螺,欢乐的笑声让寒冷的天气,增添了一翻的趣味。从画面中,看到两棵红梅,也能感受到寒冬里的温暖。过了这个节气又到立春,又是一年的轮回。
——本页内容已结束,喜欢请分享——
暂无评论内容